首页    数字化转型与学习    数字职业首次被标注,数字化人才培养正当时

数字职业首次被标注,数字化人才培养正当时

疫情发生以来,中国企业的数字化按下快进键,对软件和低代码人才的需求成倍增长。加之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快,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用数字化实现降本提质增效,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催生了市场对数字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。数字职业的诞生,能否为市场开辟更多就业「风口」?面对新职业的变化,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又该如何做?

 

2022 年 7 月 12 日,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(2022 年版)》(公示稿)(以下简称《大典》)进行公示,公示时间 2022 年 7 月 11 日-2022 年 7 月 21 日。

 

公示稿是以 2015 年版《大典》为基础,将近年来已发布的新职业纳入其中,保持大类体系不变,增加或取消了部分中类、小类及职业(工种),优化调整了部分归类,修改完善了部分职业信息描述。同 2015 年版《大典》比较,增加了数字技术工程技术人员等 15 个小类,以及包括 2015 年版《大典》颁布后发布的 155 个新职业。

 

《大典》修订作为一项系统工程,涉及国民经济信息统计和人口普查、人力资源市场建设、就业创业、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等诸多领域。围绕数字经济、绿色经济、制造强国和依法治国等要求,专门增设或调整了相关中类、小类和职业。值得关注的是,新版《职业分类大典》首次标注了数字职业类别(标注类别为「S」),共标注数字职业 97 个。

 

数字职业的出现,是对数字经济新趋势的呼应。据《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(2022 年)》显示,2021 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 45.5 万亿元,其中数字产业化规模 8.4 万亿元,产业数字化规模达到 37.2 万亿元,数字经济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。数字经济深度改变了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方式,加快修改完善劳动法,出台相应灵活用工政策,解决数字职业灵活用工中合同签订比例低、用工秩序混乱、社保缴存比例低、商业保险缺少保障等问题愈加凸显。

 

新版大典对数字职业进行标注,将成为我国职业分类工作的重要创新,有助于推动数字经济、数字技术和数字治理发展,提升全民数字素养,增强从业人员的社会认同度,进而引领职业教育培训改革。

 

此次新增的数字职业并非「空穴来风」。实际上,从 2019 年 4 月开始,人社部等相关部门便向社会发布了数字化管理师等 56 个新职业。据网络公开数据显示,截至 2021 年 10 月,新职业在线学习平台承接新职业学习人数 932 万,学习人次 3236 万。

 

而此次新版《大典》从数字产业化、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治理等视角,围绕数字语言表达、数字信息传输、数字内容生产和数字治理等维度进行论证,从工具、环境、目标、内容、过程、产出和治理等指标进行界定和标注。

 

从数字职业的变化可以看出,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、数据安全工程技术人员、数字孪生应用技术员等数字职业体现了数字职业化,而商务数据分析师、农业数字化技术员等数字职业则体现了传统职业数字化转型

 

在新版《大典》「4-13 文化和教育服务人员」这一类别中,「档案数字化管理师 S」为新增职业

 

 

档案数字化管理师 S,即从事数字文件及元数据的采集、整理、归档、检查,并通过数字档案管理系统进行管控和利用的人员。主要工作任务包括六大方面:一是采集、捕获数字文件及元数据;二是对数字文件进行登记、分类、著录、编目、归档,转化为数字档案;三是检查数字档案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可用性和安全性;四是针对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开发相应的功能需求;五是对数字档案进行迁移、备份;六是管理、控制和利用数字档案。

 

此次《大典》数字职业标注和新数字职业的诞生,带来了多元化就业通道。数字职业让超千万的大学毕业生有了更多新选择,从长远来看将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就业吸纳能力。不过要实现相应人才培养能够满足市场和社会需求,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有不少工作要做。

 

一是加快建立数字职业人才选拔、培养、认证的职业教育体系。数字职业在新版大典公示、发布后,还需要尽快开发相应职业技能标准,加快规范相关职业教育专业和培训项目,完善教学培训内容,开发新教材新课程,确保数字职业人才培养质量。

二是强化社会培训和终身教育,加强数字职业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力度,建立企业导师制,推动企业在学生学什么、怎么学甚至如何考等关键方面发挥积极作用,打造「校中厂」「厂中校」「学习岛」等校企合作新载体,实现人才培养更好地匹配市场需求。

三是建立与产业发展需求、经济结构相适应的数字职业人才评价机制,分专业领域建立健全数字职业人才评价标准,建立评价标准动态更新调整机制;加快建立数字职业各行业规范以及服务标准,建立社会评价机构备案制,稳妥推行社会化评价,颁发数字职业从业证书,确保获证人员按规定享受职业培训补贴、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等政策;完善信用机制、第三方评估、检查抽查等方式,加强社会评价机构的事中事后参与。

 

来源|综合自人社部、经济参考网、光明日报等

创建时间:2022-08-11
相关文章

行业快讯

more >>

价值解读

more >>

最新资讯